栏目:jian 查看: 32
见到有利可图就不顾道义。形容人贪财自私。
出处:东汉・班固《汉书・樊郦滕灌靳周传》:“当孝文时,天下以郦寄为卖友。夫卖友者,谓见利而忘义也。”
用法:连动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
例子:某与吕布同乡,知其勇而无谋,见利忘义。(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三回)
正音:“见”,读作“jiàn”,不能读作“xiàn”。
辨形:“利”,不能写作“力”;“忘”,不能写作“妄”。
辨析:“见利忘义”和“利令智昏”;都含有“为私利而做坏事”的意思。有时可通用。不同在于:①“见利忘义”的“利”;一般指钱财或其他物质上的好处;“利令智昏”的“利”;一般指私利;范围广。②“见利忘义”有“忘义”;忘记正义的意思;“利令智昏”的“智昏”即头脑糊涂的意思。
歇后语: 拾钱不识街坊 —— 见利忘义
谜语: 见钱不认朋友 (谜底:见利忘义)
故事: 西汉时期,刘邦死后,大权落在吕后手里,吕氏安排吕产、吕禄掌握国家大权,不得人心。吕后死后,老臣周勃、陈平想办法铲除吕家势力,就请老丞相郦商的儿子郦寄出面约他的好朋友吕禄外出打猎,借机杀掉吕禄,郦寄被封为大将军。
见到有利可图就不顾道义。语出《汉书・卷四一・樊哙等列传》。△“利令智昏”、“见利忘亲”
赞曰:“仲尼称:『犁牛之子骍且角,虽欲勿用,山川其舍诸?』言士不系于世类也。语曰:『虽有兹基,不如逢时。』,信矣!樊哙、夏侯婴、灌婴之徒,方其鼓刀仆御贩缯之时,岂自知附骥之尾,(勤)[勒〕功帝籍,庆流子孙哉?当时,天下以为卖友。夫卖友者,谓见利而忘义也。若寄父为功臣而又执劫,虽摧吕禄,以安社稷,谊存君亲,可也。”
[1]孝文:刘恒(公元前202—前157),汉高祖刘邦之子,继汉惠帝即位。施政采黄老治术,尊行道家的无为而治。仁慈恭俭,废除残酷的刑罚。天下丰殷,四境和平。
[2]郦寄:汉朝人,字况,生卒年不详。
汉高祖过世后,即位的惠帝生性懦弱,由母亲吕后掌握政权,其间残害刘氏亲属,大力提拔吕氏宗亲。吕后一死,宰相陈平和太尉周勃,想趁机铲除吕氏外戚的势力,但是周勃一直无法顺利入主当时由吕禄掌管的北军。陈平和周勃知道郦寄和吕禄是好友后,就挟持郦寄的父亲郦商,要他骗吕禄出游,郦寄没办法,只好答应。周勃入据北军后,先诛杀吕禄,接著一一铲除朝中吕氏势力,使得汉文帝顺利的继位。班固在《汉书》中记载这则历史事件,并且做下评论:汉文帝时,天下人都认为郦寄不顾道义,出卖朋友。但郦寄会这么做,一方面是为了救父亲,一方面为了国家的安定,不能说他出卖朋友,见到有利可图就不顾道义。后来“见利忘义”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用来比喻见到有利可图就不顾道义。
01.《汉书・卷四一・樊哙等列传》:“赞曰:『……当孝文之时,天下以郦寄为卖友。夫卖友者,谓见利而忘义。』”(源)
02.《晋书・卷一二九・沮渠蒙逊载记》:“史臣曰:『……然而见利忘义,苞祸灭亲,虽能制命一隅,抑亦备诸凶德者矣。』”
03.《法苑珠林》卷七四:“故临财苟得,非谓哲人;见利忘义,匪成君子。”
04.唐・王勃〈送劼赴太学序〉:“若意不感慨,行不卓绝,轻进苟动,见利忘义,虽上一阶、履半级,何足恃哉!”
05.明・徐?《杀狗记》第三六出:“柳龙卿、胡子传见利忘义,反复小人,著枷号市曹三个月。”
06.《西游记》第八○回:“似你这个重色轻生,见利忘义的馕糟,不识好歹,替人家哄了招女婿,绑在树上哩!”
07.《二刻拍案惊奇》卷三九:“似这等人,也算做穿窬小人中大侠了。反比那面是背非,临财苟得,见利忘义,一班峨冠博带的不同。”
08.《红楼梦》第五六回:“探春笑道:『虽如此,只怕他们见利忘义。』”
语义见到有利可图就不顾道义。贬义。
类别用在“贪财图利”的表述上。
①做人要讲义气,不能见利忘义。
②你这样见利忘义,没人敢和你做朋友。
③见利忘义的人是很难在社会上立足的。
④他一向见利忘义,贪污、收贿样样都来。
⑤他虽然很能干,但见利忘义,得小心提防。
⑥只要有钱,这个见利忘义的小人什么都肯做。
⑦这个见利忘义的人,你还跟他合作,哪天被出卖了都不知道。
forget friendship for prof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