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bi 查看: 2
比比:处处。
到处都是。形容多。同“比比皆是”。
出处: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五十三回:“将无固守之志,兵无敢死之心,人情趋利,比比皆然。”
用法:作谓语、定语;用于人与物。
例子:林语堂《杂谈奥国》:“大概天才憎命运,比比皆然。”
即“比比皆是”。见“比比皆是”条。
此处所列为“比比皆是”之典故说明,提供参考。张仪是战国时代有名的谋士,《战国策・秦策一》里记载他游说秦惠王,向秦王分析当时的国际情势,提出自己的连横政策,以打破六国合纵之约,进而统一天下。他认为六国普遍国库空虚,赏罚不明,以致军民到了战场上,看到敌人都四处逃散,然后怪罪人民不能效忠。其实这都是制度上的不公,赏罚不明确所造成的。而秦国制度完备,信赏必罚,人民“闻战顿足徒裼,犯白刃,蹈煨炭,断死于前者比是也”,意谓:人民都勇于赴死,为国家效命,不怕刀枪火炭,断然战死沙场之人“比比是也”。因此,秦国有实力并吞六国,只要政策得当。就用“比肩”来表示很多。后来“比比皆是”这个成语就从“比是也”演变而出,用来形容到处都是。
01.宋・朱熹《朱子语类・卷三六・论语・子罕篇》:“每国有世臣把住了,如何容外人来做!如鲁有三桓,齐有田氏,晋有六卿,比比皆然,如何容圣人插手!”
02.《隋唐演义》第五三回:“将无固守之志,兵无敢死之心,人情趋利,比比皆然。”
Such is the case everyw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