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bi 查看: 4
比比:一个挨一个;引申为处处;到处;皆:全部。
形容某种东西到处都是;很多。
出处:宋・罗大经《鹤林玉露》:“自后世恶直好佞,以直言贾祸者比比皆是。”
用法:主谓式;作谓语;用于人与物。
例子:上自朝廷,下至草野,比比皆是。(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二回)
正音:“皆”,读作“jiē”,不能读作“jié”。
辨形:“是”,不能写作“事”。
辨析:“比比皆是”和“俯拾即是”;都形容为数很多;到处都有;有时可通用。但“比比皆是”可用于大的事物;如“建筑物”、“人”等;“俯拾即是”可用于地上的小东西;如“石头”、“贝壳”等;偏重在“很容易拾到”。
歇后语: 乡下人挑高粱 —— 比比皆是
谜语: 1. 匕 (谜底:比比皆是)
2. 七 (谜底:比比皆是)
3. 复试全对 (谜底:比比皆是)
比比,每每、频频。“比比皆是”形容到处都是。语本《战国策・秦策一》。△“比肩皆是”、“摩肩接踵”、“触目皆是”
张仪说秦王曰:“臣闻之,弗知而言为不智,知而不言为不忠。为人臣不忠当死,言不审亦当死。虽然,臣愿悉言所闻,大王裁其罪。臣闻,天下阴燕阳魏,连荆固齐,收余韩成从,将西南以与秦为难。臣窃笑之。……今秦出号令而行赏罚,不攻无攻相事也。出其父母之中,生未尝见寇也,闻战,犯白刃,蹈,断死于前者是也。……”
[1]怀衽:怀抱,胸前衣襟。衽,衣襟。
[2]顿足徒裼:以脚跺地,空手露体。徒,空。裼,音xí,袒露。
[3]煨炭:热灰火炭。煨,音wēi,热灰。
[4]比比:宋鲍彪本《战国策》“比”下多一“比”字,兹据补。
张仪是战国时代有名的谋士,《战国策・秦策一》里记载他游说秦惠王,向秦王分析当时的国际情势,提出自己的连横政策,以打破六国合纵之约,进而统一天下。他认为六国普遍国库空虚,赏罚不明,以致军民到了战场上,看到敌人都四处逃散,然后怪罪人民不能效忠。其实这都是制度上的不公,赏罚不明确所造成的。而秦国制度完备,信赏必罚,人民“闻战顿足徒裼,犯白刃,蹈煨炭,断死于前者比是也”,意谓:人民都勇于赴死,为国家效命,不怕刀枪火炭,断然战死沙场之人“比比是也”。因此,秦国有实力并吞六国,只要政策得当。就用“比肩”来表示很多。后来“比比皆是”这个成语就从“比是也”演变而出,用来形容到处都是。
01.宋・朱弁《曲洧旧闻》卷七:“秉笔之士所用故实,有淹贯所不究者,有蹈前人旧辙而不讨论所从来者,譬侏儒观戏,人笑亦笑。谓众人决不误我者,比比皆是也。”
02.宋・富弼〈论辨邪正〉:“其有在方策者,比比皆是,不可殚引。”
03.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卷四:“自后世恶直好佞,以直言贾祸者,比比皆是。”
04.《宋史・卷四二二・李知孝列传》:“趣召之人,率皆迟回,久而不至,以要君为高致,以共命为常流,可行而固不行,不疾而称有疾,比比皆是,相扇成风。”
05.元・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六・丧师衰绖》:“朝为师生而暮若途人者,比比皆是。”
06.《红楼梦》第二回:“清明灵秀之气所秉者,上至朝廷,下至草野,比比皆是。”
语义形容到处都是。
类别用在“处处皆是”的表述上。
①如今社会富裕了,住高楼、开汽车的人比比皆是。
②在你们山上难得一见的乌鱼子,在我们这渔港比比皆是。
③像他这种擅长电脑打字的人才比比皆是,有什么好骄傲的?
④在纯朴的乡下,乐善好施的人比比皆是,让人觉得很有人情味。
⑤这种样式的产品比比皆是,你不必急于买下,货比三家不吃亏呢!
⑥我们一走进会场,各种精雕细琢的玉器比比皆是,令人目不暇给。
⑦一到周年庆,百货公司里的折扣品比比皆是,看得顾客心动不已。
⑧这个人的语文能力太差,写起文章来,不但词句有欠顺畅,而且错别字比比皆是。
同义“比比皆是”及“触目皆是”都有到处都是的意思。
异义“比比皆是”适用范围较广;“触目皆是”强调放眼所见。
比比皆是 | 触目皆是 | 例句 |
---|---|---|
✅ | ❌ | 像他这种擅长电脑打字的人才比比皆是,有什么好骄傲的? |
❌ | ✅ | 经过战争的洗礼后,整座城陷入一片死寂,断垣残壁的景象触目皆是,令人不胜唏嘘。 |
be great in number
到る所にある(どこにもある)
pouvoir trouver partout(être partout)
überall vorhanden sein(überall auf etwas stoβen)
встречáться на кáждом шаг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