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lu

庐山面目

栏目:lu 查看: 18

庐山面目的意思,下面是庐山面目的详情
  • 庐山面目的拼音:  lú shān miàn mù
  • 庐山面目的注音:  ㄌㄨˊ ㄕㄢ ㄇㄧㄢˋ ㄇㄨˋ
  • 庐山面目的繁体字:  廬山面目
  • 庐山面目的近义词:  庐山真面目
  • 庐山面目的组合结构:  abcd 偏正式
  • 庐山:山名,在江西省九江市南。
    比喻事物的真相或本来面目。

    出处清・段雪亭《聊斋志异>遗稿例言》:“苟非自作聪明,即欲省其铅槧,致令庐山面目,渐失其真。”

    用法作宾语、定语;指事情的真相。

    例子我们要揭开他的庐山面目

    故事 庐山因周武王时期高人匡俗结庐而居而得名,它三面临江,山势十分雄伟,山清水秀,风景奇丽。它临江靠水,山上烟雾缥缈,人们很难看清它的真实面貌。苏轼写《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释义】

    即“庐山真面目”。见“庐山真面目”条。

    【典故】

    此处所列为“庐山真面目”之典故说明,提供参考。庐山三面临水,烟云弥漫,千岩万壑,气象万千,人在山中,难以窥得全面真貌。因此,宋代文人苏轼有一首〈题西林壁〉诗,即是描写庐山的奇景。前两句写出了庐山群峰的千变万化,横看是连绵不绝的山岭,侧看又是陡然峭立的奇峰。随著观看山岭位置高、低、远、近的不同,看到的景色也随之而异。后两句则描述在庐山中,根本无法看清整个庐山的全貌。道出了人身在事物中,往往无法看清它的真相,暗喻“当局者迷”的意涵。后来“庐山真面目”就被用来比喻事物的真相或原本面目。如《野叟曝言》第四七回:“善作诗兮只一家,真属夫子自道;待野拙细细解出,方见庐山真面目也!”

    【书证】

      01.明・徐弘祖《徐霞客游记・卷一○下・奚序》:“痛遗文缺残,访得于义兴之故家,涂抹删改,非复庐山面目。”

      02.清・段雪亭〈聊斋志异遗稿例言〉:“比之情史者,苟非自作聪明,即欲省其铅椠,致令庐山面目,渐失其真。”

    the truth of something

展开全文
上一组:庐山真面
下一组:路人皆知
输入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