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bu 查看: 5
不时:不定什么时候。
随时的需要;也作“不时之须”。
出处:宋・苏轼《后赤壁赋》:“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须。”
用法:偏正式;作宾语;表示说不定什么时候会需要。
例子:粮食要有充分的储备,以应不时之需。
正音:“时”,读作“shí”,不能读作“shì”。
辨形:“时”,不能写作“是”。
故事: 宋朝时期,密州知府苏轼因为写诗被诬陷入狱,后来被贬到黄州团副使。他在黄州期间,遇到两位好朋友。朋友弄到一条新鲜鲈鱼,苏轼问夫人要酒,夫人王闰之早就给他准备酒以备他不时之需,他们乘船去游赤壁,一直玩到尽兴而归。
“不时之需”之“需”,典源作“须”。“须”义同“需”。指随时的需用。#语本宋・苏轼〈后赤壁赋〉。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阪。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似松江之,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不时之须。”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1]典故或见于宋・王质〈论吏民劄子〉。
[2]薄暮:傍晚,太阳将落的时候。
[3]鲈:动物名。脊椎动物亚门硬骨鱼纲鲈形目。头大,体狭长。巨口细鳞,下颚稍突出。背部淡苍色,腹部白色,体侧及背鳍有黑斑。性凶猛,以鱼虾为食。常栖于近海,夏季由海溯河,冬季由河入海。可供食用。
[4]子:你。同“尔”、“汝”。
[5]赤壁:即今湖北省黄冈县城外的赤鼻矶。
宋・王质〈论吏民劄子〉(据《雪山集》卷三引)
且今之为郡县之吏者,盖亦甚难矣。监司不恤郡县,故尝有不时之需,稍缓则符檄纷纷,逼切则急于星火。权要不恤郡县,故尝有难应之求,稍不如所欲,则怒骂陵拂,以至于浸淫摇撼以快其志。
“不时之需”原作“不时之须”,见于宋代大文豪苏轼的〈后赤壁赋〉。北宋神宗朝,苏轼遭人诬陷获罪,被贬谪至黄州(今湖北省黄冈县)。在此期间,苏轼常四处游览,曾两次游于城外的赤壁矶,并将此地喻为三国古战场赤壁,借以兴发思古之悠情,写下传颂千古的〈前赤壁赋〉与〈后赤壁赋〉。〈前赤壁赋〉写于秋季,文中借肃飒之景抒发抚今追昔的感慨;〈后赤壁赋〉作于冬季,文中则借沧桑景物抒发胸中悲凉之意。“不时之须”一语即见于〈后赤壁赋〉,文中描述:苏轼与两位好友在夜间漫步,举头见到月色美好,于是起了酒兴。其中一位友人正巧有尾鲜鱼可以下酒,苏轼便兴冲冲地回家向妻子要酒,他的妻子说:“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须。”意思是说:我早就藏了好酒,好让你随时取用。后来“不时之需”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用来指随时的需用。另一位宋代文人王质的〈论吏民劄子〉:“监司不恤郡县,故尝有不时之需,稍缓则符檄纷纷,逼切则急于星火。”其中“监司”为宋代职官名,负责监察地方属吏。这整句话的意思是:监司不知体恤地方,会随时提出需求,并强迫地方配合,地方若不能及时因应,就会遭到纠举弹劾。“不时之需”在此则指随时提出让人无法预料的需求。
01.宋・王质〈论吏民劄子〉:“监司不恤邵县,故尝有不时之需,稍缓则符檄纷纷,逼切则急于星火。”
02.《明史・卷二五六・毕自严列传》:“况内供召买,宣、大抚赏,及一切不时之需,又有出常额外者。”
03.明・李承勋〈丰财用材疏〉:“行粮料草,师出无常,此每镇不时之需,难以逆而知者也。”
04.清・李渔《闲情偶寄・卷一二・饮馔部・谷食・面》:“鸡、鱼、虾三者之中,惟虾最便,屑米为面,势如反掌,多存其末,以备不时之需。”
05.《文明小史》第五一回:“饶鸿生却毫不介意,赶著写信到家里汇出二万银子,以备路上不时之需。”
06.《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九回:“那个稿子,他又誊在册子上,以备将来不时之需。”
语义指随时的需用。
类别用在“可能需求”的表述上。
①平日做好准备,碰上不时之需时,就不会手忙脚乱。
②旅游在外,他总是随身携带急救箱,以备不时之需。
③天空看起来阴阴的,说不定会下雨,你该带把伞,以备不时之需。
④妈妈总是在银行户头里留一笔钱,以备日后有不时之需,可以随时取用。
⑤近来天气干旱,随时有限水的可能,所以社区里安装了大型水塔,以备不时之需。
untimely needs(something which may be needed any time)
für spǎteren Bedarf(zum jederzeitigen Gebrau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