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shen 查看: 23
深:很;十分;恶:厌恶;痛:痛恨;绝:极点。
指对某人或对某事物极端厌恶痛恨。
出处:战国・孟子《孟子・尽心下》:“斯可谓之乡愿矣 宋・朱熹集注:“过门不入而不恨之,以其不见亲就为幸,深恶而痛绝之也。”
用法:联合式;作谓语、宾语;指对人或事不满。
例子:闻一多《关于儒、道、土匪》:“所以儒家之反对道家,只是口头的,表面的,不像他对于墨家那样的真正的深恶痛绝。”
正音:“恶”,读作“wù”,不能读作“è”。
辨形:“痛”,不能写作“疼”。
辨析:“深恶痛绝”和“疾恶如仇”都含有对坏人坏事“很痛恨”的意思。但“深恶痛绝”程度没有“疾恶如仇”深。
厌恶、痛恨到极点。※语或出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孟子集注・尽心下》。△“深惩痛绝”、“痛心疾首”
《孟子・尽心下》:“孔子曰:『过我门而不入我室,我不憾焉者,其惟乡原乎!”朱熹・集注:“过门不入而不恨之,以其不见为幸,深恶而痛绝之也。”
[1]亲就:接近。
孟子是战国时代的思想家,受业于孔子孙子子思的门人,治儒术之道,提倡王道、仁义、轻功利以及性善之说,后世尊称为“亚圣”。〈尽心章句下〉里有一段孟子引录孔子的话说:“过我门而不入我室,我不憾焉者,其惟乡原乎!乡原,德之贼也。”原文意思是说:“有人经过我家门前,但不进来屋里坐坐,而我不会感到遗憾的,只有对乡愿的人才会如此吧!因为乡愿是德之贼!”“乡愿”这种人是“刺之无所刺,非之无所非”的人,也就是最没有道德标准的人。所以孔子最厌恶这种人。南宋理学家朱熹对于这段话的注释是:“过门不入而不恨之,以其不见亲就为幸,深恶而痛绝之也。”他认为孔子对乡愿过门不入并不觉遗憾,反以能不见、不接近他们感到庆幸,可见他对这种人是多么厌恶。后来“深恶痛绝”演变为成语,用来指厌恶、痛恨到极点。
01.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孟子集注・尽心下》:“过门不入而不恨之,以其不见亲就为幸,深恶而痛绝之也。”(源)
02.《第六才子书西厢记・第三本・第四折》金圣叹批语:“不言谁送来与先生者,深恶而痛绝之之至也。”
03.清・王夫之《读四书大全说》卷六:“盖灵公之于其子,非真有深恶痛绝之心,受制于悍妻而不能不逐之耳。”
04.清・梁章巨《归田琐记・卷五・胡中藻》:“如钱谦益之有才无行,为朝廷所深恶痛绝之人。”
05.《老残游记》第九回:“然宋儒固多不是,然尚有是处;若今之学宋儒者,直乡愿而已,孔孟所深恶而痛绝者也!”
语义厌恶、痛恨到极点。
类别用在“憎恨厌恶”的表述上。
①我对那种虚情假意的人,深恶痛绝。
②人们对这些烧杀掳掠、无恶不作的坏蛋深恶痛绝。
③政府施政如果朝令夕改,莫怪民众会感到深恶痛绝。
④对于他这种卑劣的行为,大家都感到深恶痛绝,决定不再跟他打交道。
⑤这位社会派作家在他的作品中,毫无保留地表现他对迫害者的深恶痛绝。
⑥王小姐为人一向诚实、正直,对社会上的丑恶现象深恶痛绝,所以她绝不可能做这种违法的事。
同义“深恶痛绝”及“痛心疾首”都有非常痛恨的意思。
异义“深恶痛绝”侧重厌恶憎恨;“痛心疾首”侧重悲愤伤心。
深恶痛绝 | 痛心疾首 | 例句 |
---|---|---|
✅ | ❌ | 这位社会派作家在他的作品中,毫无保留地表现他对迫害者的深恶痛绝。 |
❌ | ✅ | 看到正义无法伸张,大家无不感到痛心疾首。 |
hate bitterly
ひどく憎(にく)みきらう
repousser avec horreur(exécrer)
etwas unsǎglich hassen(etwas tief verabscheuen)
глубоко ненавидет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