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cu 查看: 14
粗:略微。
参见[略识之无]。
略为识字。与“不识之无”同源。见“不识之无”条。
此处所列为“不识之无”之典故说明,提供参考。唐代诗人白居易在写给友人的信中,说到自己六、七个月大时,即能辨别“之”、“无”二字。后世便以“之”、“无”比喻极浅显易懂的字,如:“略识之无”、“粗识之无”、“稍识之无”、“仅识之无”等,都指识字不多,学问不高之意,而“不识之无”则用来比喻不识字或毫无学问。
01.清・雪樵居士《秦淮闻见录》:“儿乃秦淮旧人张喜林,蒙公等见招,无可回避。但儿粗识之无,不通文艺。于鹫峰寺前,逢旧好张质夫强与俱来,诗则质夫口占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