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2-08 生活百科 查看: 89
1、尊重孩子。其实家长在平时和孩子说话的时候要尽量的注意语气和沟通能力方式。你是否也有对孩子说过“大人的事情,小孩子不要管。”“你今天必须要这个事情做完”“爸爸妈妈和你说什么你听着就行了”诸如此类的话呢?像这种表达方式会让孩子觉得自己在家中并没有被平等对待,感受不到尊重。我们可以换成“爸爸妈妈有点事情要忙,你可以先照顾好你自己等我们一下吗?”“今天这个事情比较重要,你看你能做完吗?”“爸爸妈妈希望这个想法能帮助到你”。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孩子。事实证明:受到父母充分尊重的孩子,大多待人友善、懂礼貌、举止大方、自我独立意识强。心理学家认为这是孩子受到应有尊重的良好反应。
2、对待孩子有耐心。培养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是一项长期、繁琐、细致的工作,所以进行这项工作,家长应有耐心。例如,教孩子自己穿鞋、系扣子,家长要先教给孩子正确的方法,家长可以自己先行示范一次,以游戏的形式教授孩子学习,再耐心观察,如果孩子出现做不好,气馁等情况也要及时地鼓励,但不要直接帮助孩子完成,可以自行示范多次,放慢节奏等方式来教授孩子方法。这比家长亲自替孩子穿鞋、系扣子自然要麻烦些,但是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就是从一件件生活小事中培养起来的。
3、要求一致,持之以恒。幼儿园或学校要求小朋友做的一些事情,比如:手工,帮助爸爸妈妈做家务等,在孩子回家后家长一定要配合老师完成这项任务。如果家长总是在老师布置的任务后偷偷帮助孩子完成,会不利于对于孩子将来成长的独立性。只有老师、家长协调一致,共同要求,反复强化,形成巩固的联系,才能使孩子早日形成独立生活的能力。
4、碰到困难先自己想办法解决。生活中孩子一定会遇到很多小挫折,在这个时候,孩子询问父母意见时,家长要做好引导,询问孩子为什么会发生诸如此类的事情,询问他自己有没有想到比较好的解决办法。比如孩子写字出现不会写的字,询问妈妈时,可以先让孩子自行查看字典,如果孩子拒绝可以假装自己也不会写,希望孩子能帮帮自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