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0-31 文化知识 查看: 65
说到“禁脔”这两个字其实也还是挺有趣的,首先小编看了看发现这两个字小编不太认识了,想必大家有的也不认识吧,没关系我们今天就要和大家说说这个“禁脔”到底是什么意思,还有这个“禁脔”的读音是怎么读的,所以感兴趣的网友也不要错过,一起分析揭秘看看吧!
我们先看看“禁脔”的读音吧,其实“禁脔”就是读“jìn luán”,那么字面的意思其实也比较简单,“禁”是“禁止”的意思,“脔”其实是皇宫里面非常珍贵的肉的意思了,所以就是禁止染指皇宫里面的那些珍贵的肉。
但是这个“禁脔”在三国时期也是有故事的,那么故事到底是怎么样的呢?接着往下看。
1.“禁脔”是怎么来的
司马睿后来在建武二年(318年)在建康称帝,史称晋元帝。这时候就有我们之前说到的祖逖北伐。祖逖向晋元帝要兵要钱,晋元帝只给了他一千人的粮草,三千人的布匹,让他自己去招募士兵,自己去打造兵器。我们感觉晋元帝对于北伐是不支持的。其实说实话,晋元帝当时就是支持,估计也拿不出什么钱来。有一个故事就很能说明这个问题。东晋后期有个皇帝叫晋孝武帝司马曜,他有一次想要选女婿,就跟王珣说:王敦、桓温(这两个都是晋朝皇家的女婿,王敦娶的是晋武帝的女儿襄城公主,桓温娶的是晋明帝的女儿南康长公主)这样的人才啊,既不能再有,即使有了,他们一旦得势了,还喜欢干预皇家的事情。所以这样的人就不要找了,要是有刘惔、王献之(这两个也是晋朝皇家的女婿,刘惔娶的也是晋明帝的女儿庐陵公主,王献之娶的是晋简文帝的女儿新安公主。不过这里王献之是被迫娶的公主。他的前妻是郗道茂(郗超的堂姐,郗超跟桓温的关系不同一般,后面我们会讲到),是他的表姐,两个人关系非常好。但是王献之被新安公主看上了,公主又不可能当妾,所以就强迫王献之跟郗道茂离婚了,这样她才能嫁给王献之。
为此,王家和郗家也闹翻了,王献之甚至用烧伤自己的脚,让自己成为残疾都没能躲过去。后来王献之快死的时候,因为他们家是信奉天师道的,天师道有个传统,就是人在死的时候,要承认自己曾经犯过的错,这样死了才能升仙。王献之就说:没觉得犯过什么别的错,就是想起了跟郗家离婚的事了。王献之还曾经写过一封信,就是中国书法史上非常有名的《奉对帖》:虽奉对积年,可以为尽日之欢。常苦不尽触类之畅,方欲与姊极当年之足,以之偕老。岂谓乖别至此,诸怀怅塞实深。当复何由日夕见姊耶。俯仰悲咽,实无已已,惟当绝气耳。写得非常好,感情非常深厚)这样的就最好了。王珣就向孝武帝推举了谢混。后来袁山松也看上了谢混,想招他当自己的女婿,王珣就跟他开玩笑说:你不要动禁脔啊。那么禁脔是什么意思呢?也是东晋时候发生的事。
当初晋元帝他们刚过江的时候,穷的不得了,叫“公私罄尽”。那时候有人弄到了一头猪,因为猪颈上一块肉最好吃,大家就把这块肉献给了晋元帝。以后每次弄到猪,都会把那块肉献给皇帝,所以别人就不能吃那块肉了。那块肉就被称为“禁脔”,这是禁脔这个词的来历。所以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出,当时晋元帝是真穷,祖逖找他要钱要粮,他是真拿不出来。不过他内心底里也是不太想拿的。好了,这就是西晋怎么丢失的中原,东晋怎么建立的一整个背景。接下来继续讲东晋的北伐。
2.魏晋风度到底是啥
到了永和六年(350年),后赵的大将冉闵(就是前两年在网上被炒得火热的那个冉闵)大肆屠杀后赵宗室和胡人,后赵国内大乱。东晋朝廷就想趁着这个时候,北伐一下,捞点好处。于是才任命殷浩为中军将军、假节、都督扬豫徐兖青五州诸军事。殷浩接受任命之后,就开始着手准备北伐。不过我们之前就说过,殷浩这个人清谈可以,军政的事情就不是他擅长的了。其实当时殷浩手下的人才还是很多的,比如建立了后秦帝国的姚苌的哥哥,人称“小孙策”的姚襄。问题是殷浩这个人根本不善于抚御下属,于是没过多久,姚襄反了,反过来攻击殷浩率领的晋军,殷浩大败而回。
这时候桓温就有话要说了,他上疏指责殷浩“身狼狈于山桑,军破碎于梁国。舟车焚烧,辎重覆没。三军积实,反以资寇,精甲利器,更为贼用。神怒人怨,众之所弃,倾危之忧,将及社稷”,这话就很厉害了,等于把这次北伐失败的过失全部都推到了殷浩的头上,这样朝廷实在没有办法交代了,只好把殷浩废为庶人,把他流放到东阳郡的信安县(大体位置在现在的浙江瞿县)。殷浩被贬之后,依然保持着名士风度,什么怨言都没有,还是谈道咏诗。但是他的家人发现殷浩整天用手在空中写“咄咄怪事”四个字。不过后来桓温有一次还想任命殷浩担任尚书令,派人送信给殷浩(其实桓温跟殷浩没有私仇,他们之间的争斗只是对权力的争斗。桓温想要总揽东晋朝廷的军政大权,就是我们之前讲到的孝武帝说的那句话“好预人家事”。而很明显,朝廷并不想这么做,所以就把殷浩推出来做挡箭牌,让他来参与朝政,甚至让他来领兵北伐。问题是殷浩要是的确是这块材料,倒也可以。可惜殷浩不是领兵打仗的料,出兵之后,一败涂地,这就让桓温抓到话头了,于是殷浩被废)。殷浩接到信之后,很激动,立即铺开纸笔给桓温写回信。但是殷浩实在太重视这封信了,为了不让这封信里面出现任何的纰漏,他是封了拆,拆了封,接连好几十次,最后居然忙中出错,给桓温回了一个空信封。桓温收到之后,大失所望,从此以后两个人绝交。
到永和十二年(356年),殷浩去世。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来,殷浩的那些从容淡定,其实很大一部分都是装出来的,并不是他真的就这样。这个跟当时的社会风气有关,魏晋风度嘛,大家都要讲究风度,要万物不萦于心。世间万物都要跟自己没什么关系,自己就能超然物外了。比如后来在淝水之战中,谢石、谢万等人在前线大胜苻坚,把胜利的消息写了信交到总指挥谢安手里之后,谢安正在跟人下棋。看完信之后,没有任何表情变化,随手放在了一边,倒是跟他下棋的人憋不住了,问他前方战事怎么样?谢安淡淡地说了句:小儿辈大破贼。然后就没有别的话了。等到客人走了之后,谢安回屋去的时候,木屐磕在门槛上,木屐底下的齿都掉了自己都不知道。这说明谢安心里早已经是翻江倒海了,但是表面上一定要沉得住气,要装的跟没事人一样,这才显得有风度(唉……,装的真累)。
3.桓温第一次北伐
殷浩北伐失败被废之后,再也没有人能够阻止桓温北伐了。于是他在永和十年(354年)二月亲率步骑四万,从江陵出发(桓温的荆州刺史府就在江陵)开始北伐苻健的前秦。一路上通过血战,到四月份的时候,桓温率军来到了灞上(现在的西安城东,离西安已经很近了)。关中附近郡县的老百姓纷纷牵牛担酒,沿路迎接,他们哭着说:没想到今天还能见到官军。因为自从西晋覆灭到现在已经快50年了,很多当年的年轻人现在也都成了白发苍苍的老者了。桓温进入关中的时候,正是麦熟季节,所以他打算就地取粮,以解决军粮问题。因为从他的大本营荆州运粮过来,路途遥远,虽然可以通过水路节省人力,但是耗时较长。所以桓温就暂时屯兵在灞上,等到麦子熟了,筹集了军粮,再继续进兵。这时候前秦采取了坚壁清野的策略,把平原上的青麦子都割掉了,让桓温什么粮食都没有筹集到。就这样,桓温军中开始断粮,只好在六月的时候开始退兵,返回江陵。他在退兵的时候,把关中三千多户百姓也一起迁走了。这时候前秦的军队趁势追击晋军,晋军大败,损失惨重。这就是桓温的第一次北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