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xia 查看: 5
瑜:玉的光泽;见:显露。
比喻优点;缺点都有。
出处:清・平步青《霞外捃屑》:“升庵论文,瑕瑜互见。”
用法: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定语;表示客观的评价。
例子:瑕瑜相互见,历史有渊源。(徐特立《徐乾三十初度》诗)
正音:“见”,读作“jiàn”,不能读作“xiàn”。
辨形:“瑕”,不能写作“暇”。
辨析:见“瑕不掩瑜”。
见,同“现”,显现。“瑕瑜互见”指玉上的斑点与光泽同时出现。语本《礼记・聘义》。后亦用“瑕瑜互见”比喻缺点与优点同时并存。
子贡问于孔子曰:“敢问君子贵玉而贱玟者,何也?为玉之寡而玟之多与?”孔子曰:「非为玟之多,故贱之也;玉之寡,故贵之也。 夫昔者,君子比德于玉焉:温润而泽,仁也; ,知也; ,义也;垂之如 ,礼也;叩之其声清越以长,其终 然,乐也; ,瑜不揜瑕,忠也; ,信也; 气如白虹,天也;精神见于山川,地也;圭璋特达,德也;天下莫不贵者,道也。《诗》云:『言念君子,温其如玉。』故君子贵之也。」
[1]缜密以栗:致密坚实。缜,音zhěn。栗,坚实。
[2]廉而不刿:有棱角但不伤物。廉,棱角。刿,音guì,割伤。
[3]队:音zhuì,同“坠”,下坠。
[4]诎:音qū,绝止的样子。
[5]瑕不揜瑜,瑜不揜瑕:玉的斑点遮蔽不住玉的光泽,玉的光泽也遮掩不住玉的斑点。揜,音yǎn,通“掩”。
[6]孚尹旁达:玉的光泽外显,不会有所隐藏。孚尹,玉色光泽。
玉在世界各地都被视为是一种宝石,广泛受到人们喜爱。汉代时,《说文解字》这部字典就为“玉”作出解释,称它为“石之美”。玉、石原本是自然界里存在的一种矿物,然随著结晶状态以及地形环境原因,玉的质地、色彩、光泽各有差异不同,又随著结晶状态以及生成环境的不同,玉的质地、色彩、光泽也就各有差异,从艺术审美角度切入,自然会有优劣等级之分。对东方社会而言,玉深具文化意涵,伴随人的一生,不管是生死抑或祭祀,经常都可看到它的存在。祭祀时使用玉器,古代文献也多有记载,《周礼・春官・大宗伯》就提到:“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至于《诗经・大雅・卷阿》则是以“如珪如璋”比喻王之贤臣。另《诗经・小雅・斯干》提到:“乃生男子,载寝之床,载衣之裳,载弄之璋。”郑玄的〈笺〉解释说:“玩以璋者,欲其比德焉。”更直接将玉与人的品德连结在一起。《礼记・聘义》记载了一段子贡与夫子的对答,子贡问说:“君子把玉看得很宝贵而鄙视像玉的美石,这是为什么呢?是因为玉少而美石多吗?”孔子回说:“不是因为美石多才鄙视它,也不是因为玉少才珍视它,那是因为从前君子常用玉来比喻美德,玉的外表温润而有光泽,象征『仁』;玉的质地致密且坚实,象征『智』;玉的棱角方正而不伤物,象征『义』;玉悬挂时下垂,象征礼尚谦卑;敲击玉器时,声音清澈悠长,最后则戛然而止,象征『乐』;玉的斑点遮蔽不住玉的光泽,玉的光泽也遮掩不住玉的斑点,象征『忠』;玉的光泽外显,不会有所隐藏,象征『信』。”后来原文中的“瑕不揜瑜,瑜不揜瑕”被节缩,“瑕瑜互见”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用来比喻缺点与优点同时并存。
01.《明史・卷一六○・列传・李裕》:“赞曰:『王彰等或以性行未纯,为时訾议。综其生平,瑕瑜互见。然扬历中外,劳绩多有可纪。』”
02.《四库全书总目・卷五七・史部・传记类一・名臣言行录》:“《晦庵集》中亦有与祖谦书曰:『《名臣言行录》一书,亦当时草草为之,其间自知尚多谬误……』云云,则是书瑕瑜互见,朱子原自不讳。”
03.《唐宋诗醇・卷四二・山阴陆游诗》:“诗至万首,瑕瑜互见,评者以为譬之深山大泽包含者多,不暇剪除荡涤,非如守半亩之宫,一木一石可屈指计数,可谓知言矣。”
04.清・李渔《闲情偶寄・卷三・词曲部・宾白・文贵洁净》:“凡作传奇,当于开笔之初,以至脱稿之后,隔日一删,逾月一改,始能淘沙得金,无瑕瑜互见之失矣。”
05.清・况周颐《蕙风词话续编・卷二・严廷中扬州好》:“端木子畴前辈评《麝尘集》曰:『天分甚高,下笔有镌镵造物之致,而瑕瑜互见。』”
06.清・平步青《霞外攟屑・卷七上・升庵文选》:“升庵论文,瑕瑜互见。”
语义比喻缺点与优点同时并存。
①这项新政策仓促推动,免不了瑕瑜互见,无法尽如人意。
②这本书的文笔和内容虽瑕瑜互见,但瑕不掩瑜,依然畅销。
③他的操守清廉值得肯定,但在施政表现上则瑕瑜互见,评价不一。
④这篇论文瑕瑜互见,某些论述固然稍显不足,但也有重大突破之处。
⑤虽然各方已经充分讨论这部文学选集,但选文偶有瑕瑜互见,未达尽善尽美之处。
have defects as well as merits
встречáется хорошее и плохое